某一型号的继电器,其本身有8个接线端子,如图1。 8个端子的内部接线图,如图2。
该型号继电器需要使用DC24V的电源供电。 图3 (b)是错误的。 |
带电作业应满足的三个技术条件: 1、流经人体的电流不超过人体感知水平1mA; 2、人体体表场强至少不超过人的感知水平2.4KV/cm; 3、保证可能导致对人身放电的那段空气距离足够大。 一.带电作业分类 带电作业根据人体与带电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1.间接作业 (1)地电位作业法 (2)中间作业法 (3)水冲洗作业法 2.直接作业 (1)等电位作业法 (2)全绝缘作业法 (3)分相接地作业法 3.临近作业法 二.间接作业法指作业人员使用绝缘工具间接对带电设备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的方法。 1.地电位作业法——指人体处于地(零)电位状态下,使用绝缘工具间接接触带电设备,来达到检修目的的方法。 (1)特点:人体处于地电位时,不占据带电设备对地的空间尺寸。 (2)安全条件: a.保证绝缘工具的有效绝缘长度; b.保证人身对带电体的安全距离。 (3)工作效率: a.检修设备的电压等级; b.操作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工具的性能; c.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熟练程度。 2.中间电位作业法——指人体处于接地体和带电体之间的电位状态,使用绝缘工具间接接触带电设备来达到其检修目的的方法。 (1)特点:人体处于中间电位下,占据了带电体与接地体之间一定空间距离,即要对接地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又要对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2)作业方式分:内空作业 外空作业 (3)安全条件:满足组合间隙要求。 (4)作业工效:由其作业方式所决定的。 3.带电水冲洗——是间接带电作业的一种特殊作业方法。 (1)安全条件: a.人身条件:除保持人身对带电体的安全距离外,主要是以水柱的绝缘以及绝缘杆和水柱的组合绝缘来保证其安全。 b. 设备条件:主要是防止水冲洗引起的绝缘子污闪。 (2) 水冲洗程序:原则防止污水流经污区 a. 对于垂直状态绝缘子串,必须自下而上进行冲洗; b.对于水平排列的绝缘子串,应先冲洗下风侧。 (3)作业工效:比停电清扫和其它带电清扫的方法效果要好。 三.直接作业法 指人体直接接触带电设备,对带电部件进行检修或更换。 1.等地位作业法——指人体与带电体处于同一电位下,人体直接接触带电部件进行作业对方法。 (1)方式:接地体→绝缘体→人体→带电体 a.沿绝缘子串进入法; b.绝缘水平梯进入法; c.绝缘软梯进入法; d.绝缘立梯进入法; e.绝缘挂梯进入法; f.吊篮进入法 g.绝缘斗臂车进入法。 (2)安全条件: a.作业人员等电位后对接地体对安全距离; b.等电位过程中人员对带电体、接地体的组合间隙。 (3)作业工效:电压等级越高,等电位作业越方便、安全,工效也越高。 2.全绝缘作业法——是对设备和人体两方面进行绝缘封闭后,人体直接接触设备带电部件进行检修的方法。 (1)方式:接地体→绝缘体→人体→绝缘体→带电体 (2)安全条件:主要是依靠绝缘服和绝缘遮蔽物的耐压水平。 3.分相接地作业法——是将检修相施行人为接地后,使该相处于地电位状态下,人体直接接触检修设备进行作业的方法。 (1)条件:只适用于66KV及以下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属于故障运行状态,多只允许维持2小时。 (2)作业方法:该法是在地电位条件下进行作业。但在分相接地的过程中,需采用间接作业法,使用绝缘工具来安装消弧棒或消弧开关等消弧装置,将检修相进行人为接地。 (3): a.保证流经人体的电流不超过1mA; b. 要求人体各部位不允许有过大的电位差; c. 对设备安全来说,是保证非接地相对地或相间对可靠绝缘; d. 需要解决好接触电压、跨步电压以及断线或换线时负荷电流的分流等问题。 四.临近作业法是通过空气间隙来保持对带电体的安全距离,在带电体附近更换 带电设备的无电部件进行作业的方法。 安全条件:主要是通过空气间隙的安全距离来保证的。 1、身与带电体之间的安全距离; 2、业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对带电体之间的安全距离。 |
附件
支撑臂系统CP-S 紧凑式,用于小型扁平面板外壳
CP-L 敞开式便于引入电缆;封闭式适合小到中型面板外壳
CP-C 适合中到高载荷
CP-XL 敞开式便于引入电缆;封闭式适合高载荷
支架系统固定式
移动式
可调高度
控制台用作支撑臂系统的稳固底座
近,笔者听闻一些新投的风电场、光伏电站、检修技改后的水电站等,又出现电流互感器极性错误而引发的保护误动作、测量不准确的问题。以至于一些电工好友在问我关于电流互感器极性的很多问题。我也是初学者、理解还很肤浅,只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抛砖引玉的给他们一点启发,希望他们在以后工作实际中慢慢领会,在电工学习和工作的征程上少走一些弯路。古语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只要始终有“质疑”的气节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各位电工总会悟出来的,总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本文和各位同行,简单聊一聊电流互感器极性那点事,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不足之处,忘指正。 搞电气二次或电气设备维护的同行,对电流互感器似乎都不陌生,而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则一定要深深印入每位电气二次人员(尤其是继电保护)的内心深处。首先我们简单理解三个关于电流互感器的概念。什么是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标志(同名端?减极性?)?电流互感器,电工习惯称为为其“TA”或“CT”。作为电工设备的重要一员,CT简单一点可以理解为一个“变流器”,即实现大电流变换为小电流,满足继电保护、热工仪表、监控系统(或测控装置)数据采集、电能计量等要求,实现“以小电监视大电,以弱电控制强电”的目的。以继电保护举个例子,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绝大多数是根据故障时电流增大、电压降低(短路的典型特征)的电气量的变化而工作的,这些电气量的“源头”在哪里?一般都是通过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也叫副线圈)加到继电保护装置及安全自动装置上的。明白了互感器的概念和作用,我们再来理解电流互感器的“极性”。这个概念很抽象,笔者悟性很差,也是花了几年才茅塞顿开的。书本上一般是这样定义的:“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是它的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间电流方向的关系。在实际接线中,一般采用同极性端(同名端)标注。电流互感器,除特殊情况外,均采用减极性。”其实寥寥数语,却浓缩了互感器的精华,是开启电流互感器大门的钥匙。彻底理解了它的内涵,那电流互感器的难题也随之破解。如下图所示:
图2: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