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某水电站上位机发“41B接地告警”信号,#1主变低压侧A、C相电压降低至4.1kV,B相电压降低至2.7kV,电站向调度申请将#1机与系统解列停机。 对#1发电机进行了检查,在发电机端部出线处摇测绝缘为零;脱开#1发电机中性点连接线,分相摇测定子线圈绝缘,摇测结果显示#1发电机组定子线圈B相绝缘异常降低(对地电阻只有378Ω)。初步判定故障为定子B相接地。发电机转子吊出后,经直流放电试验检查,发现定子线圈B相在35槽线圈端部与铁芯相接处有点状放电现象,在56槽下层线圈有大面积放电现象。采用10kV交流耐压试验对1#发电机组定子线圈进行检查,通过试验发现B、C相定子线圈绝缘直接接地。拆除线圈发现定子线圈上端部端箍固定处线棒绝缘及端箍绝缘受损严重。
|
某天早上刚上班不久,电话便响了,一看来电显示现场电工的电话。心想着应该又是有什么故障了。“喂,XXX吗?2#线辊压机电机停不下来,中控已点了分闸、柜前我也操作了高压柜仍无法分闸”!听到这样的汇报我立马起身前往现场,进到高压电气室发现高压柜内储能机构的电机一直有动作的声响,因此我做出判断该高压柜的真空断路器内机构卡死无法正常分闸。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只能把这一排高压柜的设备先停下来后断进线柜的电,方可对该高压柜紧急解锁处理,打开柜门拆开真空断路器的面板发现储能机构相连的偏心轮与分合闸机构连杆完全卡住无法分闸,检查分合闸连杆上方的滚针轴承的固定架被完全撑开、滚针轴承脱出、卡销也变形(如图1)。
检查滚针轴承尚好及更换新的卡销后,手动测试分合闸正常便再次投入使用。期间其他条线上的辊压机高压柜也出现类似情况,但是这样处理用了几个月后仍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大家都知道此真空断路器动作的次数远远低于设计的次数,但机构零部件却出现了机械疲劳变形。如何去改善解决问题的所在呢?
经过细心的分析发现分合闸连杆滚针轴承两侧的间隙已经发生了改变,连杆之间铆钉处也有轻微的撑开。由于其储能机构旁的偏心轮动作就是一瞬间且力量很大,如果滚针轴承与偏心轮有偏离间隙的话很容易造成连杆被撑开,从而导致机构卡死无法分闸。后来我想到了既然连杆的铆钉已失效,把该连杆拆出来,用点焊的方式固定住,确保滚针轴承的位置不会因受力而偏移,这样机构动作时偏心轮就不会出现卡住现象(如图2)。解决这个问题后目前使用了一年多也未发生此类故障。
要知道那三根线的用途,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接触器构造;其实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接触器部分是CJX2系列的交流接触器,比如CJ19-3211它的接触器就是CJX2-2510做基本接触器。 二、触头,也就是接触器上面的白色辅助触头,它有三个通电常开触头和一个常闭触头组成;由于设计因素,在通电接触时,它要比主接触器的主触头先接触导通。 三、阻尼线,也就是那三根线。说起阻尼其实就是有很大电阻率的导线,也称为电阻线,相当于一个大功率电阻,它的作用就是起到抑制电流作用。 我们知道电容器是一个储能元件,它的基本特征是:通交流阻直流,通高频阻低频,它的电流是超前电压90度和电感的物理特性正好相反,于是用它来补偿抵消线路中无功感性负载。知道了电容器的特性,那么电容器在通电工作时,由于它是储能元件,在刚刚通电时,势必会产生很大的充电涌流,它的电流一般是电容器额定电流的几十倍,然后会随着充电周期,进行衰减,直至正常工作电流:这个涌流对于电容器使用寿命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因为线路负载变化就会使线路的无功功率发生变化,是需要经常调整投入与切除电容器补偿组数以达到佳补偿效果。 用了电容器接触器后,在接触导通通电时,接触器上面的辅助触头和阻尼线,先行主接触器接通几个交流电的周期,利用阻尼线来抑制电容器的涌流,以保护电容器,增加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这种用于无功补偿投切电容的接触器与常用接触器几何尺寸、外观基本一样,只是多三对辅助触头。为什么上面还要接三个常开辅助触点 你仔细看看:那不是什么辅助触点,上面还有接出来的电阻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