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1511-1 PN 是经济型入门级 CPU,用于不连续生产技术中对处理速度和响应速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凭借其工作内存大小,这款 CPU 也适合中型应用。可被用作 PROFINET IO 控制器或分布智能系统(PROFINET I-Device)。集成式 PROFINET IO IRT 接口设计为双端口交换机以便在系统中设立总线型拓扑。另外,CPU 通过易组态的块提供全面控制功能,以及通过标准化 PLCopen 块提供连接至驱动器的能力。
设计
CPU 1511F-1 PN 具有:
功能强大的处理器:
CPU 处理每条二进制指令的时间小于 60 ns。
大容量存储器:
230 KB 用于程序,1 MB 用于数据
采用 SIMATIC 存储卡作为加装存储器;
允许实现例如数据日志和归档等其它功能
灵活的扩展选件:单层配置,有*多 32 个模块(CPU + 31个模块)
显示器的功能为:
显示概览信息,如站名称、上层名称、地址名称等。
显示诊断信息
显示模块信息
显示设置
设置 IP 地址
日期和时间设置
切换工作模式
将 CPU 复位为出厂设置
禁用/启用显示
启用保护级别
显示安全模式、*后一次下载的总体签名和日期(前面发生改变)。
PROFINET IO IRT 接口用于通过 PROFINET 进行分布式 I/O 连接
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配置中的 PROFIsafe
功率因数分为三档0.9、0.85、0.8,一般大工业都是0.9或0.85,每月用你使用的无功电量/有功电量之比对照功率因数表就可以得出你的功率因数,超过的话可以抵减电费,否则会加收力调电费。所以如果合理运用的话,电费会有所减少的。 在交流电路中,相电压与相电流之间的相位差(Ф)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cosФ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它反映了用于有功的“电力”在电源提供的总功率(视在功率)中所占的比率。所以在电力行业中又把功率因数称为力率。 功率因数低的根本原因是电感性负载的存在。例如,生产中*常见的交流异步电动机在额定负载时的功率因数一般为0.7--0.9,如果在轻载时其功率因数就更低。其它设备如工频炉、电焊变压器以及日光灯等,负载的功率因数也都是较低的。从功率三角形及其相互关系式中不难看出,在视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功率因数越低(Ф角越大),有功功率就越小,同时无功功率却越大。这种使供电设备的容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容量为1000KVA的变压器,如果cosФ=1,即能送出1000KW的有功功率;而在cosФ=0.7时,则只能送出700KW的有功功率。功率因数低不但降低了供电设备的有效输出,而且加大了供电设备及线路中的损耗,因此,必须采取并联电容器等补偿无功功率的措施,以提高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既然表示了总功率中有功功率所占的比例,显然在任何情况下功率因数都不可能大于1。由功率三角形可见,当Ф=0°即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位时,有功功率等于视在功率。这时cosФ的值*大,即cosФ=1,当电路中只有纯阻性负载,或电路中感抗与容抗相等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感性电路中电流的相位总是滞后于电压,此时0°<Ф<90°,此时称电路中有“滞后” 的cosФ;而容性电路中电流的相位总是超前于电压,这时-90°<Ф<0°,称电路中有“超前”的cosФ。 功率因数的计算方式很多,主要有直接计算法和查表法。常用的计算公式为: |
功率因数测量方法有: 我们都知道,视在电流可以分解为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有功电流与电压同相位,无功电流与电压有90度的相位差,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在电压过零的时刻,有功电流的瞬时值为零,无功电流的瞬时值为峰值。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电压为零的时刻对电流的瞬时值进行一次测量,就可以将无功电流的峰值确定出来,峰值确定以后,计算有效值就非常简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