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提高太阳能供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太阳能发电是近些年才得到快速发展的绿色环保发电方式。由于无噪音无污染很受广大用户欢迎。 但太阳能发电也有其特殊之处,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首先优点是明显的,把板子放在那里即可坐享其成,只要有阳光就可有电流输出。 但太阳能发电的不足之处也是突出的,比如受天气影响大,阴雨天不能发电,既使是晴天,太阳也不能始终面对电池板。这就使太阳能板发出的电像过山车一样,从早到晚经历从0到大值再到0的过程。显然没有任何电器或电网能直接使用这样不稳定的电能。 太阳能发电的使用领域一般为两个:既并网或给蓄电池充电。但这两个都不是终用户,只是收集电能的手段。并网要有专用的并网逆变器和电网对接,而给蓄电池充电要用DC一DC装置来滿足充电需求。 因为太阳能板的电压和电流一直都在变,所以作为太阳能板负载的逆变器或控制器也要学会“随机应变”,比如中午发电量足,可把内阻调低一些,而早晚或阴天就要把内阻调高,减轻电池板负担,始终让太阳能板输出的电流电压乘积保持大值。这个过程就叫做大功率点跟踪,简称MPPT。 这是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并网逆变器基本都有这种功能。对于普通控制器就不一定了。所以要选择购买具有MPPT功能的控制器。另外还有一个参数就是MPPT的电压范围。当然是宽一些好,比如有的并网逆变器输入电压达到80~550V。 此外太阳能板的安装角度也很重要。对于并网系统要注重年发电总量,充分利用日照好的月份。而储能式离网系统则要尽可能照顾到冬至前后的发电量。 |
光伏电池就是太阳能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N结的光生电效应。 太阳能电池板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这是因为内部的晶体结构不同。两种晶硅体的原材料本身是一样的,只是制备工艺不同,多晶硅采用的是铸锭工艺,单晶硅是在多晶硅铸锭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拉棒工艺是硅分子排列结构一致,从而得到了更高导电性能的硅片。因为单晶硅电池具有更高效率的光电转换率,近两年来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板。来自太阳的能量是地球上丰富和免费的能源。 为了利用这种能量,我们需要地球上第二丰富的沙子元素的帮助。沙子必须转化成99.99999%的纯硅晶体,才能用于太阳能电池。 要做到这一点,沙子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净化过程。未加工的硅转化为气态硅化合物形式。然后将其与氢混合,得到高度纯化的多晶硅。这些硅料被融化铸锭以后,切割成180微米的薄片,称之为硅片。 硅片是光伏电池的核心,当分析硅原子的结构时,正常情况下硅原子只携带有4个电子,但是硅原子在共享周边的电子以后,就形成了每个原子周围8个电子的稳固的分子形态,这些相邻的电子就像结合在一起,无法自由移动。 为了便于理解,考虑硅晶体的二维结构,假设有5价电子的磷原子被注入硅片中,5价电的磷原子和4价电的硅原子结合,就产生一个多余的自由电子,这种掺杂就形成了电池片的N型区。 高度净化的太阳能电池。只用这种材料,当光线照射它们时,电子将获得光子能量并可以自由移动,然而电子的这种运动是随机的,它不会导致任何电流通过负载。要使电子流单向流动,就需要一个驱动力,PN结是一种简单实用的产生动力的方法。 与N型掺杂类似,如果在硅片中注入3价电子的硼原子,3价电的硼原子与4价电的硅原子结合,就会形成一个空穴区,也就是说它再吸附1个电子,这种掺杂形成了电池片的P型区。 如果这两种掺杂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一些电子将从N端迁移到P区域,填补那里的空穴,这样就形成了那里没有自由电子和空穴的耗尽区。 由于电子迁移,N侧边界略带正电荷,P侧边界带负电荷。在这些电荷之间肯定会形成一个电场,这个电场产生必要的驱动力。当光线照射到PN结,电池的末端区域穿透并达到耗尽区域。这个光子能量足以在耗尽区产生电子空穴对,耗尽区中的电场将电子和空穴逐出耗尽区。 电子在N区和空穴P区的浓度变得如此之高,以至于它们之间会产生电位差。一旦连接了这些区域之间的任何负载,电子就会开始流过负载,电子在完成他们的路径后与P区的空穴区重新结合。这样太阳能电池就可以连续地提供直流电。 在实际的太阳能电池中,可把这些串联起来,连接起来的电池与另一个电池总并联,你就得到了太阳能电池板,一个光伏电池只产生0.5左右的电压,电池组的串联和并联组合,将电流和电压值增加到一个可用范围。 ★光伏板产生的直流,通过蓄电瓶存储电的能,经过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就可以进入380伏的低压电网,用户可以选择优先自用或全额上网两种电费结算方式。 |